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

话说篮球架

我这个人没什么抱负,没什么野心,只希望作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做一些自己必须做的事,现在我的义务也就是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了吧!
那我喜欢做的事呢?我喜欢打球,篮球,排球,甚至足球。三大球我都会,可是会有怎么样呢?自从上个学期篮球架被推倒的哪一刻起,生活不再是以前的生活了。自从篮球架被推倒的那一刻起,篮球运动的希望破灭了。到目前为止学校篮球架还没买过来,学校的说辞如此的简单:楼房没建好没有场地放篮球架,怕学生活动空间不够出事故。
如此简单,如此明了。但是这句话的背后代表了什么?学校无视学生的体育运动,学校无视我们这些下属教师的体育运动,根本没有体会我们的感受。
偶然经过矾山中学,看到的一幕是什么?中学里面全新的6个篮球架罗列在球场上,而有一个完整无缺但却有些旧的篮球架被放倒在球场的一边......
看看我们学校:楼房有四幢,操场上空空如也,连个运动器材都没有!现在全国都在搞体育运动,什么阳光青少年体育,什么361度大众体育,在中小学生轰轰烈烈地开展。
真是后悔当初怎么会选择教小学,如果跑到中学教书,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中考有考体育真好,学校为了升学率怎么也不敢荒废体育,怎么也不敢荒废体育。我在赤小真的混不下去了......写了这篇文章被领导看到了,会有一些后果吧,我已经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了!!!!哈哈哈哈,该来的总是回来!总算把开学初压抑到现在的郁闷心情缓解了一些!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2007年5月14日星期一

越来越沉默 叶莉是否真的喜欢姚明遭质疑

有朋友问,是不是叶莉并非真的喜欢姚明?不然。事实上,叶莉是听姚明的话———尤其在两人的“外交形象和外交用语”方面,叶莉对姚明是非常认可和欣赏的。   当澳大利亚女篮的主教练斯德林刚从一个记者那里得知,中国队的11号叶莉是姚明的女朋友时,他的反应倒是让人吃一惊,因为,当他的队员们都已经知道这个11号的爱情故事时,这位与队员们朝夕相处的教练居然不知此事。斯德林恍然大悟,片刻,开玩笑地说,“难怪啊……那他们的BABY该有多厉害啊?”  如此看来,澳大利亚队在研究中国队防守时,并没有将中国队的11号当作重要人物来分析。  因为是姚明的girl,叶莉忽然尤其被关注,任何一个记者,无论采访男篮还是女篮,只要遇到篮球界的“知名人物”,总要让对方评价两句:“你看叶莉……”因为叶莉三缄其口,记者们想从他人嘴里获得写叶莉的理由,似乎“叶莉”这两个字本身,就能换来读者的阅读。  听听久未露面的宋晓波谈叶莉,“她的内线技术很不错,在篮板各方面都相当出色,而且外线三分球的得分能力也相当理想。从她自己身体条件来说,并不是太占优势,能够做到这样非常不错了……”  而女篮主帅马赫绝对是个懂得中国国情的人,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最吸引人。这不,女篮四国赛移师上海,叶莉成了焦点。从来到上海的第一天开始,马赫就时刻惦记着叶莉。  马赫说叶莉会当东道主,请自己吃上海美食。而当球队以78比63战胜古巴队迎来国际女篮四国挑战赛上海站首场胜利后,马赫夸奖叶莉简直毫无保留:“叶莉打得非常不错,防守很努力,几乎没有犯什么错误。她跑动积极,为队友创造了很多机会。”  两年前,记者曾经因为写过一篇叶莉的专访而“开罪”了姚明的这个girl,再采访这个girl是没希望了。后来发觉,这个girl也不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自从在雅典奥运会与姚明手牵手公开恋情后,即沉默是金……  事实上,叶莉是听姚明的话———尤其在两人的“外交形象和外交用语”方面,叶莉对姚明是非常认可和欣赏的。记得他俩尚未公开时,叶莉曾经对记者说:“姚明回答记者问题多聪明啊,我很佩服他的……”  近来,回国后的姚明忙得团团转,从NBA的篮球无疆界活动到百人记者招待会,他除了可以在北京交通堵塞的车中“偷得半刻闲”,与自己的girl也是咫尺天涯。  当有人问他打算什么时候结婚时,姚明憋了好半天说:“还没到时候呢,到了时候就会结了。现在大家都是年轻人,应该干点事业,像我们现在这样东跑西跑的,没有时间,结了也于事无补。”  从走出首都机场的那一刻起,姚明的日程就被排得满满的。回国第3天,姚明就已经开始喊累了,倒时差、训练和商业活动……而一切才只是开始。  最近姚明还有些烦心事儿,“我每天都要做理疗,需要大量的冰块,而我宿舍的冰箱功率太小,制冰能力不足。其实我也明白,冰块儿是小事儿,心烦主要是因为伤病,毕竟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据姚明身边人说,女篮四国赛在宝山举行时,他本想来趟上海,和自己的girl见个面。女篮四国赛的组委会曾经想制造机会让姚明和叶莉相会,他们弄了一个篮球嘉年华,想让姚明过来,但姚明因事务繁忙,没有答应。而叶莉也有比赛任务,四国赛之后,女篮还有一系列训练热身的计划,男篮也是赛事排得满满的,见面,得等同在北京训练的机会。(

姚明和乔丹

把他们放在一起,无意对他们进行成就的比较,只是因为他们是在NBA里我最喜欢和关注的两个人。
在我的心中,乔丹就是篮球场上的神话,大学的时候曾调侃自己的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宝宝他妈),“活着竟然没看过乔丹的球赛和金庸的小说,真是虚度此生。”的确,当年的乔丹是现在这些篮球场上蹦蹦达达的天才们所无法比肩的。正是他,将我这篮球的门外汉变成了爱好者,风风雨雨十几年痴心不改,然而时间让乔丹只能怀着对篮球的一腔热爱告别了这个赛场。当时是酷喜欢乔丹的,但时间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那种痴心绝对的铁杆球迷,充其量只能算个篮球爱好者,带着对乔丹离去的无限惋惜,我和比我小一个年代的新热血青年们一起等来了姚明。
说真的,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姚明所取得的成就都无法和乔丹相比,这主要是先天的原因,但我依然喜欢姚明,除了同为中国人以外,更多的是喜欢他的笑容,他的睿智,他的才气和他的勤奋。他第一次踏上NBA球场的时候,似乎有些腼腆,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样的人怎么能在NBA立足呢。果不其然,第一场0分,一个“美妙的开始”,真是“一切从零开始”了,正如他自已所说的,再差也不会差过零分了,以后得多少分都会是进步的。第一年看他的球赛,最多的感受是什么?同情,可怜,二百多斤的家伙,竟然被挤成那样,动不动就有人在头上扣上两回,借此扬名立万。那时候,他郁闷,我也郁闷,肯定还有好多人都郁闷。幸好,他的天份摆在那儿,对篮球的深刻理解使他成功地跨过了一道道坎,单场得分过20,单场10个篮板,零敲碎打的一个赛季下来,统计数据竟然还不错,心里真为他高兴。不过,与乔丹第一个赛季的锋芒毕露相比,显然逊色多了。谁让他们一个中锋,一个后卫,一个黄种人,一个是黑种人呢。不过这一年,姚明迷人的微笑,机智的答记者问比当年的乔丹有过之而无不及。
姚明的第二年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像,平淡极了,在自己的轨道上一步一步波澜不惊地前进着。得过高分,有过惊艳的表演,但似乎总比人们期望的差那么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引起的就是一大片质疑。这一年中,当奥尼尔为自己被逼着减肥而苦恼的时候,姚明却在为自己太轻而难过,多吃一些东西,然后到健身房一阵苦练已成为他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此时挥汗如雨已不能形容他训练时的状态了,经常能听到关于他主动要求加练的消息,以致有时都会担心练得太多会不会影响到他的脚步和移动速度。乔丹的第二年已是联盟中公认的最出色球员之一了,包括大鸟在内的许多人都肯定地认为他将会成为超级巨星,而我们的姚明仍在一片毁誉参半中跋涉着。
第三个赛季在一片充满希望的赞扬声开始了,带来这希望的是麦蒂,一个十年难得一遇的天才。然而并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在范甘迪树立谁为核心的犹豫中,火箭有些跌跌撞撞。对中锋有特殊偏好的范甘迪希望姚明能担起这个重任。虽然姚明的技术统计在联盟的中锋中数一数二,但从心理上而言,姚明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最终被确立为核心的是麦蒂。一支以麦蒂为核心的球队也许能取得出色的常规赛战绩,但当面临生死大战、需要坚强的神经才能闯过去的时候,他垮了下来,季后赛与小牛第七场比赛中那颤抖的双手告诉我们了一个心痛又无奈的事实。姚明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做好麦蒂的助手,他做得很出色,但过多的比赛,也让他始终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他依旧那么勤奋,那么和气,但身上那种原有的灵气似乎被磨去了许多。这也正是范甘迪的局限,姚明要想成为下一个萨博尼斯,在范甘迪的手下比较困难。与乔丹相比,姚明的进步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第三年的乔丹已开始登堂入室,而姚明还在为每场得分不过20而苦恼。
今年则是姚明最多灾多难又最幸运的一年。说最多灾多难是因为一个梦幻般的开始后,麦蒂伤了,姚明带着一批老兵在拼命地挣扎了一段时间后,自己又因伤缺席了他加入NBA以来最多的场次,一支赛季前被看好的球队,竟然沦落到西部垫底,悲哉。说最幸运,是因为正是这段时间让姚明静下心来休息,研究火箭的战术问题,研究自己的战术问题。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姚明回来了。而之后出现的变化让人觉得他的受伤太值了。重新投入战斗的姚明迸发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能量,身上洋溢着范甘迪许久以来一直盼望在姚明身上出现的东西——坚强和永不认输。姚明有了空前的斗志,在范甘迪和麦蒂都闭口不谈季后赛的情况下,一向内敛的姚明竟然“公开叫嚣”火箭一定能打进季后赛,这可不是姚明的一贯风格。他真的变了,在漂亮的数据后面,他有了一颗斗士的心,与这相比,季后赛似乎显得有些无关紧要,因为火箭从此开始收获一位冠军级球员了,而这位球员还很年轻。其实,这一切是必然的,就如同他在上海东方,在中国国家队,他的勤奋会带领他的灵气和才气迸发出惊人的能量。他生来就不是乔丹那种类型的球员,但他一样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先天的身体素质决定了他的量的积累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要达到质的飞跃,远比乔丹那样的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和心血。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现在我心里唯一希望的就是上天给我们一个健康的麦蒂,让姚明实现自己的誓言。
为姚明高兴,并不期盼他能达到乔丹的高度。当他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哪怕是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目标时,我们也为他自豪。今天又赢了,胜利还会持续下去了,季后赛并不重要,姚明成了梦想中的姚明。嗨,大洋彼岸的那个可爱的大个子,你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我心中的乔丹

又是一年季候赛开始了,突然感觉篮球已离我远去,然而每当看到球场上跳动的篮球我的心中不禁又荡起那暖暖的涟漪。
我是一个乔丹迷从小好动的我注定了将会热爱篮球,80年出生的我也注定了将属于乔丹的时代。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了篮球场上,换回了美好的回忆,难忘的友情,坚定的意志。乔丹球场上神一般的技艺,领袖的霸气,不可思议的动作,让我树立了对英雄的向往,磨练了我好胜的性格,篮球的幽雅也造就了我儒雅的气质。
学生时代承重的学习压力,父母的期望,早恋中脆弱的身心,年少的虚荣种种的种种在篮球场上我找的了挥洒烦恼的方式,找到了心中的信仰,找到精神的解脱,乔丹在这时已不当代表了篮球,还代表了一种心情,一种情感。
我热爱篮球,热爱乔丹。
乔丹的魅力影响着我的成长。
然而
当岁月退却了乔丹的光芒,我步入了新的世界,篮球仅成为了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
不甘于寂寞的我又爱上了足球,并深深热爱上了这项运动,可能这时我已经长大我觉得这更能让我像个男人一样站在球场上,这种野性的释放激起了我最原始的激情,此时篮球就像乔丹的职业生涯一样深埋在了我的心中。此时我的心中不在忧郁,更多的是竞争带来的快感。
当科比,詹母斯等年轻球星统治NBA的时候我知道我将再也见不到曾今的乔丹,但却没有人能代替他在我心中的位置;
今天我退却了心中的浮华,事业的成败代替了竞技场上的拼搏,一切的运动成为了我锻炼身体的方式,然而我始终关注着这个球场,怀念着那段时光,因为那里曾经有着我的挚爱,我年少的青春。

篮球的历史和发展

据文字记载,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的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
最初篮球游戏比较简单,场地大小和参加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上体育课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分别站在球场的两端,在裁判员向球场中央抛球后,双方队员立即冲进场内抢球,并力争将球投入对方的篮筐。

随着场地设施的不断改善和改进,篮筐取消了筐底,并用铁圈代替桃篮,用木板制成挡板代替铁丝挡网,场地增设了中线、中圈和罚球线,比赛改由中场跳球开始。与此同时,场上比赛队员也通常改为每队9人,开始有后卫、守卫、中锋、前锋、留守等位置之分。此外,奈史密斯制订了一个不太完善的竞赛规则,共13个条款,其中规定不允许带球跑、抱人、推人、绊人、打人等。这大大提高了篮球游戏的趣味性。
1892年,篮球运动首先传入墨西哥,并很快在墨西哥各地得到开展。这样,墨西哥成了美国之外,第一个开展篮球运动的国家。此外,这项运动先后传入法国、英国、中国、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黎巴嫩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开展、普及和发展。
随着这些球类运动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普及、发展,以及球类比赛越来越多,球类运动已不再仅仅是田径训练的一种手段,而是单独的运动项目了。这样建立各球类单项联合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国的威廉·琼斯当时作为瑞士篮球联盟的代表,和意大利篮球联合会主席阿尔多·纳尔迪一起,为成立球类单项体育运动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应设在日内瓦的国际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学校主任埃尔默·贝里的邀请,召集了意大利、瑞士、阿根廷、葡萄牙等8国篮球组织的代表于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篮球会议,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

篮球历史上的十大巨人

排名第十:226公分--姚明--中国--现役
排名第九:228公分--穆铁柱--中国--退役
排名第八:229公分--肖恩"布拉德利--美国/德国--退役
排名第七:230公分--尼尔"芬格尔顿--英国--现役
排名第六:230公分--曼努特"博尔--苏丹--退役
排名第五:231公分--乔治"穆雷桑--罗马尼亚--退役
排名第四:232公分--孙明明--中国--现役
排名第三:233公分--埃米利"莱彻--巴西--退役
排名第二:235公分--李明勋--朝鲜--退役
排名第一:237公分--西佐年科--前苏联--退役特别提名:262公分--哈萨--苏丹--退役(此人只在传说中出现,未必属实)
补充说明:
1、身高226公分现在共有4人,全为现役球员,他们是中国的姚明、俄罗斯的波德科尔津、阿塞拜疆的亚历山德鲁、伊朗的贾贝尔(原来是223公分)。2、孙明明另有一说是235CM,但现以证明是误传。

关于篮球滴小小历史!

上赛季共有88场比赛至少有一方得分在81分以下,考虑到这一点,布莱恩特81分的壮举确实可以称得上“一个人对抗一支球队”。有一天,科比的81分甚至是威尔特·张伯伦的100分都可能被后来者超越,但他们以一当五的故事,必将在众口相传中成为经典。
  篮球短短百余年的历史上,
  ●有记载的篮球比赛中,得分最多的球员是一位名叫沃梅林的瑞典少年。1974年2月5日,沃梅林的球队在一场比赛中以272比0大胜对手,13岁的沃梅林包办了本队的全部得分。
  ●1953年,洛杉矶州大校队以206比82战胜香槟大学三年级队,约翰·巴伯独得188分,比对手全队多出106分。
  ●女子篮球界也不乏英豪,1929年高中女生博伊德在一场163比3的比赛中投中156分,创下高中女子篮球得分纪录,其中79分来自罚球。
  ●1954年2月13日,弗尔曼大学校队球员塞尔维帮助自己的球队以149比95战胜纽贝里大学,他不但在比赛中贡献了100分,个人投篮命中率也高达62.1%。
  ●在1904-1905赛季的一场大学联赛中,威斯康星大学的斯坦梅茨投中44分,帮助本队取得80比10的胜利,要知道那时每支球队的场均得分不过二三十分。
  ●NBA历史上的“三双王”奥斯卡·罗伯逊早在大学时代就是抢分高手,他曾在一场比赛中为辛辛那提大学得到56分,这似乎算不了什么,但他的对手塞顿霍尔大学总共只得到54分。
  ●篮坛名宿路易塞蒂是最早使用单手跳投的球员,1938年元旦,他为斯坦福大学砍下50分,让本队以92比27战胜杜克斯尼大学。
  ●约翰·安德森是上世纪初巴克奈尔大学的宠儿,他在1903年与费城大学的一场比赛中得到80分,那场比赛的最后比分是159比5。
  ●威廉·米勒在1921年密歇根大学与印第安纳大学的一场比赛中投中14分,有人会说这不是什么壮举,但那场比赛的比分是14比0,米勒一人包办了全场的所有得分。